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 | 传承兵团精神,牢记青春使命——石河子大学三代兵团人青春接力史

崛步石研 2023-02-22



1921-2021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今天百所高校研究生接力讲述“四史”活动走进石河子大学我们接过@新疆大学的接力棒为您讲述石河子大学三代兵团人的青春接力史   

我是石河子大学“四史”讲述人

付少伟

医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一年三百六十天看它三万六千遍......
——摘自艾青《年轻的城》


01第一代兵团人

01 开国少将潘世征

潘世征将军


故事还要从1949年说起,兰州市女子中学的礼堂内,600多名师生正在举行一场开学典礼。这典礼的主角并不是中学,而是第一兵团卫生学校。在台上致辞的人,就是开国少将潘世征。

1930年,14岁的潘世征远赴江西参加了工农红军。他给首长当过警卫员,后来被分配学医。在红军队伍中,潘世征是出了名的爱学习,他随军长征。战火纷飞的长征路上,最让潘世征不舍的就是医书。遇到战事紧急需轻装前进,潘世征就把书一页一页地撕下来,每记熟一页就扔掉一页。通过刻苦学习和长期的战地救护锻炼,潘世征的医术提高得很快,不到20岁就成为红军队伍中最优秀的外科手术医生之一。潘世征将军曾是白求恩同志的重要助手,他的刻苦令白求恩深受感动,在临终前更是将自己心爱的手术刀留给了潘世征。


(左)潘世征(右)白求恩


1949年8月,当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了甘肃重镇——天水后,为解决我军医疗卫生业中存在的“缺医少药”和“人才缺乏”两大问题,王震将军指示潘世征在甘肃组建第一兵团卫生学校,他由此成为了第一兵团卫生学校的校长。在石河子大学校史馆内,一张张模糊的照片记录了第一兵团卫生学校的创办,新中国军垦高等教育事业在此萌芽。


毛泽东与359旅干部合影(左2)潘世征/

王震将军与潘世征合影 (右1)潘世征


此后潘世征赴苏联进修学习深造并取得了副博士学位,他的论文被苏联著名科学家认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苏联塔斯社播放的电讯中特别提到“潘世征1951年到莫斯科学习,那时他一个俄文字都不识,但潘世征在答辩时说的一口流利纯正的俄语,令在场的苏联科学家个个目瞪口呆。”潘世征从苏联回国后,任组建不久的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潘世征与苏联军医学少将交流


回顾潘世征的一生,从放牛娃成为高级将领或许并不稀奇,但从长征红军成为博士的却只有三人,潘世征是其中之一。潘世征将军以身许党许国、刻苦钻研、坚毅不拔、勇于攀登的精神开创了石大独有的文化血脉,激励着石大学子勇于拼搏、奋发图强。



02 无衔将军张仲瀚

张仲瀚将军


“如果允许选择的话,你是愿意到新疆去,还是愿意跟贺老总到四川去?”王震向张仲瀚发问。“我愿意到新疆去。”张仲瀚掷地有声,并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回答。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戈壁明珠石河子这座美丽的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图出自张仲瀚之手。


张仲瀚选定校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初期,急需专业人才,进疆部队建立八一农学院为屯垦事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张仲瀚担任党委书记。1958年,中央决定将八一农学院转交给自治区时,上级不同意师生要留下“八一”的建议。张仲瀚对师生们说到:“学校的好坏不在于名字好,而在于办学水平高,在于她的实质和水平。我们兵团人具有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和南泥湾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办好八一农学院,也一定能再办好一所自己管理的本科院校。”


张仲瀚(中)在农一师胜利十八场视察


张仲瀚将军从选定校址、规划建设、到向中央申请选调教师,他都亲力亲为,为兵团农学院的高起点办学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向兵团农学院倾注了无数心血。就这样,一所新型的、由军垦部队开办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矗立于军垦新城石河子。

在兼任兵团农学院党委书记的8年时间里,张仲瀚一直非常关心农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想尽办法为学院购置仪器设备、引进师资、吸引优秀生源。期间,他非常关心人才的培养,每逢学校开学、毕业典礼,只要有时间,他都亲自来校发表讲话。他富有前瞻性、指导性的讲话深受师生的尊敬和喜爱。

原兵团副政委赵予征曾这样描述张仲瀚:“他是我一生中最敬重的领导,新中国的屯垦戍边大业,有他的不可替代性......”


02第二代兵团人

01 曹连莆

曹连莆观察试验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曹连莆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前往祖国边疆地区工作。1963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开始他“育种、育人”的六十载执教生活。

回想起早年的农学院,教学与生产建设是一体的,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的学生自己打土块,自己盖房子、盖菜窑、机库,学生还自己盖了一个八百平方米临时的食堂兼礼堂。”曹连莆教授讲到。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曹连莆始终坚持小麦科研育种。先后育成二十多个优良品种,给农民带来了五亿元以上的增收,他说道“只有经历了往昔的磨难,才能体味到今日的甘甜。”

几十年来,曹连莆教授在专注科研的同时,也始终活跃在本科教学的一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农学院学生。他自豪地说:“到今天我还敢说,我培养的40多位硕士生、博士生,80%留在了新疆农业工作岗位;留校的16位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机会时,也都选择留了下来。这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从而可以为新疆的育种工作做出更多贡献。”

他获得了高校教学名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曹连莆用叶剑英元帅诗中那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来形容自己。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他依然满怀青年时代那股以热血和青春振兴边疆的激情,传承兵团精神,讲述兵团故事。


02 陈学庚

陈学庚在测量农机配件尺寸


他只有中专学历,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一线从事农机研究和推广工作51年。他研发的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填补了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的空白,推动了棉花生产的两次大提升。他就是陈学庚,自称“土八路”,习近平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为了培育更多农业机械化高层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18年陈学庚选择来到了石河子大学。力争经过4-5年时间,培养出石大自己的杰出青年,一批学科储备人才和领军人才。

“过去,我都是带着人冲锋在农业一线,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后,除了做理论提升,把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对我来说同样重要。”陈学庚说。

陈学庚将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脚踏实地、勇于求索、奋勇前行。




03第三代兵团人

01 把青春奉献给兵团农业——温浩军

温浩军获“第九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


1992年,温浩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石河子大学,毕业后他选择把青春奉献给边疆的农业现代化事业。2018年调入石河子大学后,温浩军继续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他期望他的学生们和他一起致力于中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绿色发展。


(右)温浩军


20多年来,温浩军将论文写在天山南北的农田里,先后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课题25项,获国家专利87项,开发新产品五大类共32种,有8项被认定为国家级新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多个奖项。鉴于在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突出贡献,他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现代农业产业棉花体系“精准作业和智能化管理”岗位科学家。


02 让祖国大地开出棉花梦——张旺峰


(左)张旺峰


自1989年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张旺锋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教学一线,扎根兵团。现任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负责人,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兼职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和棉花学会理事,兵团作物学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干旱区研究》编委。在棉花产量形成生理机制与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领域成果突出。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等1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


03 心之所向,行将必至——吴向未


吴向未


身兼数职的吴向未教授,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1996届的毕业生。毕业时,他毅然选择留下,成为了一名肝胆外科医生。“离开还是留下”这道选择题,在他的人生中出现过数次。但他总是回归母校,努力为兵团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特色疾病治疗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带领团队首创了肝包虫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并于2020年获得“中国医师奖”。吴向未不仅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他也始终思考能为基层做些什么。在和硕县任职期间,他是一名“走心”的挂职干部,只要有患者找他看病,他从不拒绝、从不收费。在离开时,当地村民舍不得他,拦着车纷纷泪流满面。


04 让科研之花开在南疆——赵宝龙


赵宝龙(中)指导草莓示范户进行草莓育苗工作


2010年初,在石河子大学读完硕士并留校任教的赵宝龙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到南疆开展科技服务,用所学知识教授当地农民种植技术,每次到科技服务现场,他都要手把手教农民怎样种植。同时,他还通过微信等方式对农民远程指导,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大棚里的指挥官”。在赵宝龙的带动带领下,南疆设施果树从无到有并得到了较大面积发展,促进了团场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团场职工的经济收入有了稳定持续的增长,促进了脱贫工作的顺利完成。2019年赵宝龙作为优秀科技特派员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他多年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最终在南疆绽放出了美丽的“科研之花”。


05 让脱贫户能够早一点增收致富——赵洁


赵洁(中)为农户传授养鸡技术


动物科技学院赵洁教授,是石河子大学的毕业生。她将科技知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林下家禽养殖为切入点,助力四十四团脱贫攻坚。项目初期,经费没有到位,她就自掏腰包;路途遥远,她克服艰苦条件,奔走在团场连队和条田林带,将技术推广到每家每户。“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林下养鸡技术,我现在可以带领其他脱贫户,教他们养鸡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她的帮扶对象动情地说。项目实施以来,赵洁已经指导林下放养2.7万只优质肉鸡,成活率在95%以上,她以行动诠释了何为兵团人、石大人的担当。


“天山下,玛河畔,有我可爱的校园。”71年来,兵团人的执着与坚守,推动着石河子大学阔步向前。理想信念的火种薪火相传,奉献奋斗的基因血脉永续。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石河子大学,留在这里,唱起优美的校歌,接过奋斗的接力棒,扎根边陲,建设新疆。

作为兵团人后代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巩固西北边防和兵团的事业发展,磨练筋骨,升华人格,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相信在新时代里会有更多的年轻学子接过“接力棒”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 ━ ━ ━


@宁夏大学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石河子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研究生处

                              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

本期承办单位:石河子大学研究生会



图文来源:史料及网络

视频:石河子大学研究生会

审核:李可意 撒海兰

图文编辑:余航 徐宇

总审核:白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